新派訊 他跪在廣場上教授心肺復蘇的身影,曾是濰坊夏夜里最溫暖的風景;他奔赴非洲開展醫(yī)療援助的背影,詮釋了醫(yī)者無國界的擔當;他后備箱里的AED(自動體外除顫器)設備,隨時準備為生命按下重啟鍵。38歲的張軍橋,是同事眼中“干一件事就必須干好”的麻醉科醫(yī)生,是學生心中“點燃年輕靈魂”的橋哥,更是市民記憶里那盞“永不熄滅的生命之燈”。作為第一屆感動濰坊人物,張軍橋是更好濰坊城市精神的杰出代表,他留下的急救火種仍在繼續(xù)傳遞。
張軍橋在非洲。
“他干一件事就必須要干好”
“聽到軍橋犧牲的消息,我手抖得連東西都拿不穩(wěn)?!鄙綎|第二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麻醉科同事姚福旺紅著眼眶回憶,這位大學同窗總有使不完的干勁兒。他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臨床麻醉水平;下班后又變身“地攤醫(yī)生”,教授市民心肺復蘇術;在坦桑尼亞援助時,他克服各種困難,為當?shù)蒯t(yī)院帶去了技術、設備,救治了好多疑難病人,還自掏腰包救治孤兒。張軍橋干一件事就必須要干好,在哪里就把哪里的工作做好,這是同事們最佩服他的地方。
在山東第二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手術室護士長王慧看來,張軍橋的一生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——白天在手術室精準施麻,汽車后備箱里永遠備著AED(自動體外除顫器)等急救物資,同事們笑稱那是他的“移動急診室”?!奥牭杰姌驙奚南?,我非常痛心,他那么用心地救人,一直在奉獻的路上?!蓖趸壅f。
“他這個人,對工作,對救人這事兒,那真是有……掏心窩子的勁兒?!鄙綎|第二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全科醫(yī)學科護理負責人殷金嬌回憶,張軍橋白天救完病人,晚上還想著去教更多的人學習急救知識,張軍橋真的是把公益培訓當成自己的事情在全力做著!
“有趣的靈魂點燃年輕的心”
“比起‘地攤醫(yī)生’‘抗疫英雄’的稱號,‘橋哥’反而是我們之間最熟悉的稱呼。”山東第二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麻醉科學生史建明告訴記者,張軍橋作為一名帶教老師,在日常工作中不只局限于教授臨床知識,也會了解前沿的科學研究并且分享給他們。張軍橋幽默風趣,哪怕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地方,他也能講得生動有趣。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。而橋哥正是有著有趣的靈魂的人。”史建明感慨,張軍橋的人生態(tài)度也值得學習,他總是積極向上又樂于助人,閃閃發(fā)光。
山東第二醫(yī)科大學大學生心跳行動急救協(xié)會會長李一寧,在張軍橋的熱情鼓勵和手把手引導下,通過角色扮演,學繪了如何在緊急情況下用所學技能為患者爭取寶貴時間。這不僅是知識的初探,更在他們這些年輕人的心田里,悄然埋下了“救死扶傷、無私奉獻”的種子——一顆被他的熱忱點燃的種子。李一寧坦言,張軍橋老師讓他懂得,醫(yī)者的標準,從不止于課本。
“廣場上那盞不滅的燈”
在濰坊市人民廣場的夏夜里,總有人駐足望向那個熟悉的角落——曾經有位醫(yī)生跪在地上,一遍遍示范心肺復蘇的動作。如今,那個身影永遠消失了,但市民們說,張軍橋留下的那盞“生命之燈”永遠不會熄滅。
“我到現(xiàn)在都不敢相信,那個跪在地上手把手教我的醫(yī)生已經不在了?!奔易】膮^(qū)櫻園小區(qū)的張女士聲音哽咽。她與張軍橋曾經有過一面之緣,有一次,張軍橋在市人民廣場“擺攤”傳授市民心肺復蘇術,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,看著他跪地認真教學的樣子,備受感動?,F(xiàn)在她腦海中,仍清晰地記得當時張軍橋醫(yī)生認真教授市民心肺復蘇的樣子。
張軍橋(中)與同事一起去看望孫維彬老人(左二)。
6月24日,家住奎文區(qū)東關街道新華社區(qū)83歲的孫維彬老人顫抖著拿出一張與張軍橋的合影。前幾天聽聞張軍橋犧牲的消息時,老人眼眶泛紅。“他三次來我家,帶著護士給我檢查身體?!蓖饶_不便的孫維彬老人抹著眼淚說,“這個樸實的‘擺攤醫(yī)生’,心里裝著的全是別人?!?/span>
在“大愛濰坊”的璀璨星河中,張軍橋是最耀眼的那顆星。他以生命詮釋醫(yī)者仁心,用行動為“崇文尚德、惟實勵新、開放包容、自信圖強”的城市精神寫下最光輝的注腳,鑄就一座不朽的燈塔,照亮濰坊人骨血里崇德向善的精神長河。如今,同事、學生、市民含淚講述的故事里,那個跪在廣場上示范急救的“橋哥”的身影,永遠定格成了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剪影。張軍橋雖已離去,但他種下的“生命火種”,仍在無數(shù)人手中傳遞,同時也將照亮更多人的前路。
來源:新派客戶端
編輯:李婕寧 劉德增
一審:賈春毅
二審:孫瑞永
三審:管延會